在中国互联网商业的“巨头战争”里,外卖是公认最难啃的骨头。美团死守,阿里再战,拼多多和京东虎视眈眈。
每一轮补贴大战表面上看是价格战,背后比拼的却是用户心智、供应链效率,以及对“大消费”入口的争夺。
说零售难,巴菲特都点头;说外卖难,可能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懂。零售壁垒极高,外卖则是壁垒中的壁垒。
你看亚马逊在美国三十年不倒,中国有阿里、京东、美团、拼多多,哪一个不是在生死搏杀中爬出来的?
外卖生意,难在两个字:粘性。补贴大战可以烧热市场,榜单运营可以抓住供给端,但最终决定胜负的,还是谁能把用户习惯和履约能力做得最极致。
美团的核心在于餐饮外卖,阿里则想用“高德扫街榜”重塑榜单生态,对标大众点评。
榜单不是小事,有了榜单就有了供给话语权。正如好莱坞有奥斯卡,榜单能塑造行业标杆,改变用户决策路径。
但外卖的逻辑说到底还是那套老路,谁能用高效的供应链和真实的用户体验,留住长期用户,谁才能笑到最后。
外卖行业两次“三国杀”,结局其实早已写好,补贴能拉来用户,却留不住人心。补贴大战时,订单日活、交易额都能刷出新高,但补贴一停,用户会不会留下?没人敢保证。
用户对消费型产品的忠诚度,本来就极低。你看视频平台,大家愿意为剧集买单,是为内容不是为平台。外卖、社区团购、电商都一样,薅谁的羊毛,全凭哪家便宜,连平台员工都毫不例外。
这和微信、抖音这样的“用户型产品”完全不同。工具类产品靠体验,补贴根本不起作用;但外卖是消费型产品,最核心的粘性就是价格敏感。
补贴下去订单飙升,补贴一停就见真章。美团之所以稳,是因为它把履约效率做到了极致,配送体系和供给能力是行业天花板。
再看阿里、京东、拼多多,谁不是背后砸钱,想撬动用户习惯?但外卖补贴分布也不是随便撒钱。比如饮品类补贴多,是因为品类标准化,易于规模化拉新。正餐场景却需要极强的供应链和履约能力,补贴效果反而有限。
王莆中一句话点破:“饮品补贴没意义。”,高频刚需的正餐外卖,才是美团的护城河。高频打低频、刚需打非刚需,这就是外卖的进攻底层逻辑。
有人说,外卖大战是不是要分出胜负了?其实真正的决战还没到来。补贴大战结束后,用户留存情况如何,才是真正的分水岭。美团还能保持两位数增长,百亿利润,说明市场本身有答案。
即时零售这轮热潮,数据很亮眼。淘宝闪购一日订单峰值1.2亿,月活买家3亿,比四月增长200%。但即时零售的履约成本极高,每单配送成本5-8元,快递成本低三五块。
市场格局最终会回归动态均衡。王兴那句“721格局”:头部平台70%,第二名20%,其余瓜分10%。一旦稳态形成,谁都很难再撼动。
外卖的底牌,其实是品类心智。家电归京东,苹果手机曾被拼多多用补贴撬动5环内用户,但外卖用户心智,依旧在美团。平台底盘不是补贴能轻易改变的。
外卖大战表面上是平台争抢,实际上是流量入口和用户心智的争夺。美团、阿里、京东、拼多多、抖音、支付宝都在做超级APP,争“消费第一入口”。
每个平台都想把用户所有的“吃喝玩乐购”链路闭环在自己的生态里。月活数据已经说明一切:微信13亿,美团8.9亿,淘宝6亿,抖音7.5亿。人群、需求、注意力都在向头部聚拢。
所以说,外卖的战争,绝不仅仅是补贴、订单、日活的短线争夺,而是“大消费”时代超级入口的长期博弈。补贴只是表象,供应链和用户心智才是厚度。
未来的商业变革还会不断发生,外卖的拐点何时到来?让子弹飞一会儿,也许答案就会浮出水面。
合肥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